沈占明
  今年是中日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很多地方、很多媒體、很多人都在回顧、探威剛記憶卡討、反思這場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危機的戰爭。翻翻過去的資料,對這個題材這樣規模的紀念活動是不多的。這次我們有了“兩個甲子”時間段這個藉口,在惡鄰依舊磨刀霍霍的背景聲下,紀念和反思得到了社會普遍的關註。
  甲午剛剛戰敗那幾年,國人曾短暫痛苦、震驚和反思。從譚嗣同的“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到梁啟超的“吾國四千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臺灣,償兩百兆始”,無數人開始放下老婆孩子熱炕頭,走向戰場,為中華民族的生存權一戰。抗戰勝利後,有的人回來了,有的人倒下了。古話說“國難興邦”,道理沒錯,但危難中的國家要振興是有條件的,商務中心需要無數人流汗流血作出艱苦努力重大犧牲。
  苦難過去,我們迎來和平時期。在這大部分時間里,我們一直在強調自己是個偉大的國家,人口眾多、地大物博,有著光榮的歷史、沸騰的現在、輝煌的未來,所有這些都應該令我們驕傲和自信。但曾經的苦痛和恥辱會讓我們的驕傲失色,自信減分,所以我們不善於反思,甚至不願意提及,仿佛只要不去想,屈辱的歷史就不再存在,我們就能獲得掩耳盜鈴式內心的安靜。1889年晚清的外交官薛福成到巴黎油畫館參觀,竹北買房子對法國人重筆濃墨塑造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的場景頗感奇怪,不知道好勝的法國人“何以自繪敗狀,令人喪氣若此”,法國人回答:“所以昭炯戒,激眾憤、圖報複也。”
  我們在這點上不學法國人,我們要擺出一副永遠高大上的偉岸形象來供大家瞻仰,讓大家尊敬。所以我們能看到無數講述抗戰勝利的小說漫畫電影電視劇,看到一個小孩子用彈弓輕易打敗幾十個敵人,戰士用手撕裂鬼子的身體,敵人天天被擊敗,仗仗被殲滅。我們享受這種意淫的過程,完全不考慮其真實性:既然日本鬼子如此不堪,勝利如外接式硬碟此容易,為什麼抗戰卻如此艱難?中國犧牲如此巨大?而對甲午戰爭這樣一個改變中國曆史的重大事件,我們多少年來最熟悉的還是那部1960年拍攝的《甲午風雲》。商人需要豐厚的利潤,觀眾需要廉價的笑聲,所以即使選擇清代題材,一些投資方寧肯讓熒屏充斥所謂“明君”康熙乾隆的文治武功,或者阿哥格格們的狗扯羊皮,也不太願意觸及讓人喪氣的甲午戰敗。
  孔子說:知恥近乎勇。馬克思說:如果一個國家真正感到了恥辱,那它就會像一隻蜷伏下來的獅子,準備向前撲去。榮耀讓人自信,恥辱令人警醒,兩者都很重要。但那種“我家祖上曾經如何如何”的過去榮耀並沒有太大實際的價值,真正讓人自信的是現在的強大、未來的輝煌。而要做到這種良好的發展趨勢,恥辱教育不可或缺。它可以讓我們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問題,不僅縱向而且橫向,不僅自己而且他人;對成績,不沾沾自喜;對差距,不自暴自棄;對敵人,保持警惕;對自己,正視不足。不讓自己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不讓歷史上曾經的抗癌食物恥辱拷貝。
  120年後的今天,炮聲已停止,硝煙已散盡,但東海黃海依然波濤不斷,暗流涌動。戰爭饋贈給侵略者的紅利依舊在被享用,遺留給中華民族的恥辱仍然壓在每個有良知的國人心頭。恥辱使人警惕,促人奮進,是我們這個泱泱大國頭腦發熱懈怠自滿時最好的一服清醒劑。
  (作者系公務員)  (原標題:反思甲午戰爭,恥辱教育不可或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p55npxhe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